活動主旨
1999年的集集地震乃是台灣地震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地震之一。地震發生至今以來,不管是在地震科學、地震工程、災害防救、社會制度、都市計畫等面向,學界、政府與業界都有諸多進展,在各方努力的推動之下,大眾也建立了更多防災避難的相關準備與認知。但與此同時,欲往前邁出下一哩路時,我們也迎來許多新的挑戰和課題。
正巧,2024年初始之際,日本能登半島發生規模7.6的強震,即便是以舉國之力隨時應對著地震威脅的日本,震後災區竟也面臨各種救災與重建的困難與考驗。緊接,在4月3日,臺灣東部外海發生規模7.2的強震,造成花蓮地區數棟民宅倒塌與東部山區多處大型山崩。由於震央位於人口較為稀疏的東部,因此傷亡人數遠小於預期,此乃不幸中之大幸;然倘若相似規模的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的西部地區,傷亡人數與重建難度,比諸廿五年前的集集地震又將如何?隨著四分之一世紀的過去,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在集集地震的記憶已經逐漸淡出民眾的腦海之際,4月3日的強震又再度將地震議題攤開到公眾眼前。昨日不忘今日之師,我們決定藉此契機,辦理此一公開活動,盤點在科學、工程、社會制度等三個面向,臺灣在韌性社會的建立達成了那些成就,以及未來應該前進的方向。
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地震科學中心
合辦單位:普通型高中地球科學學科中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報導者、少年報導者、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臺灣防災產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