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開放日暨
集集地震廿五週年公眾研討會

NCREE Open House and Public Symposium

【直播連結:LINK

活動主旨

1999年的集集地震乃是台灣地震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地震之一。地震發生至今以來,不管是在地震科學、地震工程、災害防救、社會制度、都市計畫等面向,學界、政府與業界都有諸多進展,在各方努力的推動之下,大眾也建立了更多防災避難的相關準備與認知。但與此同時,欲往前邁出下一哩路時,我們也迎來許多新的挑戰和課題。

正巧,2024年初始之際,日本能登半島發生規模7.6的強震,即便是以舉國之力隨時應對著地震威脅的日本,震後災區竟也面臨各種救災與重建的困難與考驗。緊接,在4月3日,臺灣東部外海發生規模7.2的強震,造成花蓮地區數棟民宅倒塌與東部山區多處大型山崩。由於震央位於人口較為稀疏的東部,因此傷亡人數遠小於預期,此乃不幸中之大幸;然倘若相似規模的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的西部地區,傷亡人數與重建難度,比諸廿五年前的集集地震又將如何?隨著四分之一世紀的過去,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在集集地震的記憶已經逐漸淡出民眾的腦海之際,4月3日的強震又再度將地震議題攤開到公眾眼前。昨日不忘今日之師,我們決定藉此契機,辦理此一公開活動,盤點在科學、工程、社會制度等三個面向,臺灣在韌性社會的建立達成了那些成就,以及未來應該前進的方向。

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地震科學中心

合辦單位:普通型高中地球科學學科中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報導者、少年報導者、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臺灣防災產業協會

報名資訊

  1. 報名時間:【已截止】113年6月10日(一)上午八時起至113年8月16日(五)下午五時 [延至] 19日(一)中午12時止。
  2. 報名網址:
    • 教師身分:請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報名,研習代碼:4350962
    • 一般民眾:請至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開放日官網(本網站)報名。
  3. 上、下午實體活動須同時參加,報名人數大於活動人數時,將以抽籤方式錄取。
  4. 錄取通知:113年8月23日(五)以電子郵件通知前150名中籤者,中籤者須在8月28日(三)之前進行線上回覆參加意願,未及時回覆者其入場資格將遞延下一順位。

其他注意事項

教師研習時數:
  1. 全天實體活動參者,核發研習時數4小時。
  2. 本活動亦同步核發環境教育時數。
直播參與方式:
  1. 直播連結:https://www.youtube.com/live/HKGqRqDW1-I
  2. 線上參與者,於直播結束後掃描QR碼回答問題,並留下相關資訊後即可核發2小時研習時數及環境教育時數。

活動內容

時間:113年9月7日(星期六),10:00~15:00
地點: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北實驗室

時間 活動 型式/活動人數
集集地震廿五週年公眾研討會
10:00–11:00 【科普演講】
  • 老屋不倒,生命確保:
    房屋結構的地震損害與耐震安全
    黃尹男(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臨震不亂,與震共存:
    臺灣民眾面對地震的態度與應變行為
    李香潔(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體系與社會經濟組組長)
  • 科研不停,與時俱進:
    集集大震以來的地震科學新進展與挑戰
    曾泰琳(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實體/上限150人
(同步開放線上直播
11:00–12:00 【座談會與現場觀眾問答】
機能不斷,生生不息:
從1999集集到2024花蓮地震看台灣社會的耐震整備

主持人:
  • 柯皓翔(報導者編輯部Data小組召集人)
與談人:
  • 黃世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前主任)
  • 陳文山(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
  • 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國際災害調查專家)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開放日
13:00–15:00 參觀活動:
(為維持參觀秩序,將分二梯次進行,每梯參觀時間為一小時)
  1. 實驗室參觀(國震中心台北實驗室)
  2.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七樓展示廳
  3. 臺灣大學土木研究大樓隔震層
現場周邊活動:
  1. 百年震盪:媒體怎麼說關於地震的故事(媒體回顧;13:30-14:30)
  2. 地震疊疊樂:打造安全耐震的家(手做紙房屋及積木模型體驗)
  3. 地震防災有一套(防災相關書籍)
  4. 地震防災小英雄(防災遊戲大挑戰)
  5. 防災生活化(防災相關商品展示)
實體/上限150人

與會講員

黃世建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前主任

陳文山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

黃尹男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曾泰琳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李香潔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體系與社會經濟組組長

王价巨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國際災害調查專家

柯皓翔

報導者編輯部Data小組召集人

聯絡資訊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台北實驗室

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200號

活動內容及一般民眾報名相關事宜

國震中心 邱世彬
(02) 6630-0827

教師報名事宜

地球科學學科中心
(07) 211-5418 分機 6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