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地震工程科技>電腦在地震工程上的應用>電腦與通訊科技在地震災損評估上的應用
 
        強烈地震可頃刻間造成嚴重災情,但地震過後,災區範圍與災情程度通常混沌不明,災區民眾有的倉皇逃生
,有的受困於倒塌的建築內,有的則受傷嚴重亟須送醫救治。此時救災單位若能迅速掌握災區的位置、災情程度
、傷亡人數、救災物資需求等,就可把握黃金救災時間,迅速展開救援工作,減輕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為了提升地震災害防治的應變效率,美國、日本、臺灣先後發展了地震損失評估系統,以協助政府進行防救
災規劃和民間企業擬訂風險管理策略等。「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aiwan Earthquake Loss Estimation System,簡稱TELES)」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開發,結合了地球物理、土木工程、社會經濟和資訊科技等專業知識,收
集、建置並校正震損評估所需相關資料庫。一方面將全臺灣的工程結構物、土層特性、人口分佈、歷史地震目錄
等分類建檔,另一方面建置評估模式,分析各類工程結構物在模擬地震作用下的損害程度和可能引致的人命傷亡
與經濟損失。
 
 

 
       「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是依據臺灣地區之活斷層調查和地震活動特性,分析各地區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和
地震規模,進而比較各地區承受地震的風險,計算地震引致的年平均損失或單一地震可能引致的最大損失。在發
生強震前,根據不同模擬地震的假設,進行一系列的震災境況模擬,並將評估結果建置成資料庫。

       「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於地震發生前,可提供縣市政府擬定減災對策的參考;於強烈地震發生時,可在
極短時間內提供災情評估結果,以提升救災效率;此外,亦可協助政府擬訂公有建築之耐震補強策略,提供企業
擬訂風險控管、分散與移轉策略,以及保險業者擬訂合理保險費率。
  ----------------------------------------------------------------------------------------------------------------------------------
 

       

                                             影片來源 :東森電視台「臺灣的動脈」
 

----------------------------------------------------------------------------------------------------------------------------------

 


擬定減災對策

         
「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平時可用於地震災情模擬,推估傷亡人數、救援需求、避難和民生物資需求、
      地震引致火災的件數和嚴重程度,以及建築物、橋梁、地下管線等的損害狀況等。縣市政府可根據推估的結果
      擬訂減災對策,進行救援避難道路、緊急安置所、消防人力與機具設備需求、醫療人力與設施、民生必需品庫
      存量和調度機制、水電瓦斯系統緊急搶修等防救災空間規劃,以及實施防災演練。

               地震損失評估系統結合了地理資訊系統,可供使用者快速查詢各類工程結構物或其它資料的空間分佈,並
      以不同主題形式輸出圖檔,例如救援道路規劃、緊急安置所分佈。
 

 
臺北市大安區的交通系統和醫院、公園等分佈
 
北市大安區緊急安置所分佈
  ----------------------------------------------------------------------------------------------------------------------------------
 
提升救災效率

              「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結合了中央氣象局的地震速報系統,一旦發生強烈地震,即可在短時間內推估
      地震可能引致的災情,協助政府及民間企業啟動應變機制,並作為各項資源調度的決策參考。以現有技術而言
      ,中央氣象局可在30秒內取得地震規模、震源深度、震央位置等初步地震資訊,並通知相關單位。收到中央氣
      象局的地震報告電子郵件後,「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可於60秒內完成地震災害的損失評估,並將可能的災
      情以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相關單位,作為救災決策的重要依據。
   
        地震早期損失評估模組的運作流程:
 

   
 

 

以車籠埔斷層錯動為例,「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所推估之地表震動強度

   
 

 

以車籠埔斷層錯動為例,「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
所推估之建築物的全半倒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