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屋構造的介紹>臺灣常見的建築構造>建築材料的演進
 
         建築材料的演進,常與當地的天然資源、歷史文化等因素相關。臺灣早期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以竹子、茅
草、石板、石頭等搭建房屋;明末清初,大陸閩粵移民來臺開拓墾殖後,開始有了土角磚、紅磚、木材等建築材
料。近代隨著工業發展,鋼筋與混凝土成為建築材料的主流,而近二、三十年來,鋼骨建材的使用也日益廣泛。

         建築技術的發展軌跡,與建築材料相關,例如:以竹子為建材時,牽涉到竹子品種的選擇、竹子砍下來之後
如何預製、竹編技巧等;以石板為建材時,牽涉到的則是石板的選擇、穩固的堆疊方式。每當一種新興的建築材
料出現,也代表著相對應的新建築技術。因此觀察建築材料的演進,可看出生活型態的演變,也能了解建築技術
的發展軌跡。
 

----------------------------------------------------------------------------------------------------------------------------------

 

土角厝

 

              土角厝為臺灣早期的農村建築型態,土角
     厝是利用土角磚交錯疊砌成牆面,是以牆為建
     物主體的建築物。有的土角厝會在外牆上塗抹
     石灰修飾,並覆蓋稻草、芒草、瓦片等作為屋
     頂。

              製作土角磚時,通常利用黏性土加入稻殼
     、稻桿混合成土漿,經過踩踏攪拌後,將土漿
     填入框模,日曬風乾而成土角磚。

 

土角厝,部分石灰牆面裝飾已經剝落

  ----------------------------------------------------------------------------------------------------------------------------------
  木構造建築
 

              臺灣的木構造建築主要盛行於清末與日據
     時期,以廟宇、公共建築以及富人宅邸採用居
     多,目前臺灣傳統建築中列為古蹟及歷史建築
     者約64%為木構造。傳統的木構造建築技術稱
     為大木作,架構梁柱時不使用鐵釘,而是以卡
     榫接頭相連接。

 

國家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

  ----------------------------------------------------------------------------------------------------------------------------------
  磚造建築
 

              磚造建築自清初至二十世紀中期,一直是
     臺灣重要的建築型態,從平民居住的三合院到
     各式公共建築都廣為採用。純磚造建築以砌磚
     為牆,並以瓦片為屋頂,純磚造建築因耐震性
     差,現今已罕有新建的純磚造建築,不過紅磚
     塊仍應用於鋼筋混凝土建築的隔間牆。

 

彰化縣鹿港鎮九曲巷古蹟

  ----------------------------------------------------------------------------------------------------------------------------------
  加強磚造建築
 

              二十世紀初,臺灣重要建築開始局部採用
     鋼筋混凝土加固,方式是先砌好磚牆,再以鋼
     筋混凝土搭建梁柱以束制磚牆,磚牆仍是承載
     結構重量與抵抗地震的主體。1970年以後,新
     建的加強磚造建築已較少見。這種構造在外觀
     上與鋼筋混凝土建築非常相似,很容易讓人混
     淆誤會,購屋或整修房屋前,應確認建物所有
     權狀上的構造別說明。此外,加強磚造的磚牆
     是承重牆,不可打除,連開孔都有都有限制規
     定,須特別注意。

 

加強磚造建築

  ----------------------------------------------------------------------------------------------------------------------------------
 

 

加強磚造建築施工時,先砌好磚牆,再搭建梁柱
 

           臺灣現今仍有許多人居住在純磚造建築與加強磚造建築中,但這些構造形式已非建築主流,以下就新興建築
的主要構造類型分別介紹。